close

道教以宮、觀、廟、府、殿、壇為道士及女冠奉祀神明與闡揚教義之所。神稱天尊、上帝、大帝、帝君、真君;女神則稱元君、娘娘、母、后、妃、夫人;護法神稱靈官、天君或元帥、將軍;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王爺、千歲。信徒已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,號稱三清弟子,高道則稱真人、先生、○○子或仙子,神職人員名為○○仙官或仙卿,用法號,但須冠上本姓,以拱手為禮,教儀稱齋醮,不尚血食之祭。修行者功行圓滿過世時,稱為飛昇或羽化。

 

不論是何種宗教,安僧(尼、道士)之處,即為寺廟。通常佛教稱寺、道教稱宮,而諸如宮、殿、廟、祠、壇、觀、堂、寺、庵、巖等稱呼則分別有一定的規則。

其中,

「宮」為舊時皇室所住的地方, 王爺、妃、后等級的神祇的廟宇 可稱為宮,如天后宮、行天宮、代天宮、廣福宮、保安宮、指南宮、三清宮。

「殿」是指以前皇帝辦公的場所,屬於 帝王等級的神祇的廟宇才 稱為殿,如 北極殿、武聖殿、天台殿。

「廟」則是通稱名詞,如天公廟、仙公廟、土地公廟、有應公廟等,等級沒有一定。

「祠」是指規模不大的廟宇,或供奉忠魂的廟宇也可以稱祠,如福德祠、懷忠祠。

「壇」指高於地面的祭台,或民間私人所有的廟宇稱為壇。如、天池壇、台南天壇。

「觀」是道教對廟宇的正統稱謂,如元清觀、太極觀。

「堂」是齋戒的佛堂或中、小型廟宇。如報恩堂、覺元堂、西鎮堂。

「寺」是一般佛教的廟宇稱呼,如龍山寺、海會寺、開元寺、鄞山寺。

「庵」是專指女尼拜佛的廟宇,如水月庵、海憲庵、廟連庵。

「巖」是指近山或建於山沿的佛寺,或稱「岩」,如虎山巖、清水巖、泰興岩。

其他還有「府」、「亭」、「館」、「社」、「院」、「閣」、「精舍」、「塔」、「園」等等,儘管名稱不同,作用卻是一樣的。 以避風避雨為基,以崇敬神祇為念。廟宇的建築,主要是單一建築物或多重建築物的集合,集合的方式則稱為廟的「格局」。有些是單一棟建築,有些是三合院、四合院,或稱為二進、三進等等。

      並非所有的寺廟都是佛教,嚴格說來,佛教稱「寺」、道教稱「觀」,在台灣道觀比較少見,而幾乎是所有佛教道場都是寺。

台灣民間信仰並沒有嚴密的教派組織或教團,崇拜多為地方信仰中心的宮廟(公廟、角頭廟、庄頭廟)、神壇、家廟、宗祠等為主。最常見的名稱為「宮」(例如朝天宮、天后宮、鎮瀾宮等)、其次為「堂」、「府」、「廟」、「殿」、「院」等等。 臺灣自明末清初以來的寺廟與移民社會、經濟、文化有密切之關係。民間信仰或佛、道教寺廟之建造都有其必然的背景。民間信仰的寺廟最多,其保佑的性質與範圍亦廣,海神或水神有媽祖廟及水仙王廟;神農有神農大帝及五穀王廟;土地神有城隍及福德祠;商業神有關帝廟;瘟神有王爺廟及五帝廟;另外還有三山國王廟、風神廟、藥王廟、大眾爺或義民廟。這些寺廟各有所職,能滿足信徒不同需要。道教方面,有玉皇宮、三官大帝廟、玄天上帝廟及一些通俗的中壇元帥、孚佑帝君、丈昌廟及註生娘娘廟等,這些亦有其特定的保佑對象。佛教方面,除了純度較高寺院齋堂外,還有地藏庵及祖師廟。儒教則多為官建廟,如文廟、文昌祠五子祠及卿賢名官祠等。 
當信徒將佛、道、儒及通俗化的佛道神明納入一個類似金字塔的組織結構後,就仍仿造人的社會,定出神明的高低尊卑序格,即所謂的神格,並多以擬人化的敬稱。從君臣或軍事領袖或家庭輩份等關係來尊封祇。計有帝、君、后、王、公、爺、元帥、將軍、侯、太子、真人、夫人、母、娘、媽、姑等多用於通俗通教。佛教則有佛、菩薩、祖、師、等。這些等級也將決定原廟之規制與格局。中國古代已有「天子開五門,大夫開三門,庶民開一門」之規矩,從門數之多寡來判定建築物之規模。依中國建築之傳統,祭「國」與「天地」相通處曰「殿」,「家」與「天地」相通處曰「堂」。祭天地之神用「壇」,祭人鬼的用「廟」,祭一姓之處曰「觀」,祭道教神明的日「觀」,拜佛教神明的為「寺」。這些區別在後代常被混用。 

台灣寺廟的廟名 

臺灣的寺廟在建築物規制之名稱,據統計有二十種以以上之多,有些名稱只限定道教用,大體上仍有區別。現分別說明如下: 

(1)壇-本為用祭天地之處,如天壇、地壇,以本土築高台而成。清代臺灣有不少社稷壇、山川壇、厲壇或風雲雨壇,今皆不存。現在稱為天公壇者,已非高台形 成,如臺南天公壇。 

2)廟-古時多指宗廟,如太廟、文廟、武廟亦用之。並與祠合稱祠廟。 

(3)寺-原指官舍,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僧人所居之所才稱為寺。臺灣只要冠以寺 為名者,均為佛寺,如龍山寺、寶藏寺。 

(4)觀-本指宮殿之高大門闕,後專指道士之居所,稱為道觀。彰化城內的元清觀 是臺灣建築最宏偉的道觀。 

(5)殿-高大的帝王居所或供佛祀神屋宇為殿,在一組建築群中,最重要且高大者,如佛寺的大雄寶殿,孔廟的大殿。臺南有北極殿。 

(6)祠-祠多指祭祀祖宗或先賢之建築,如宗祠、祖祠等。臺灣的祠用得很廣,孔 廟裡有崇聖祠及名宦祠。彰化現仍有一座節孝祠。 

(7)堂-指正室而言,一組建築居中之處,如民宅裡的祖堂。又與殿並稱為殿堂。台灣寺廟用堂名的亦不少,如台南擇賢堂、報恩堂等,齋堂喜用之。 

(8)宮-王者所居謂之宮,轉為祀神處時,凡神格在帝后或王爺級,皆可冠上宮。 如台北保安宮,北港朝天宮或一般的人天后宮。 

(9)亭-原指一種讓人停集休息之建築,轉用為寺廟名稱,台灣多用於佛教寺廟, 如觀音亭。 

(10)廳-堂屋也稱為廳,台灣用得少,台南有關帝廳。祀武將者多用之。 

(11)府-古時所居曰府,府第並稱。台灣以王爺廟代天府最普遍。 

(12)院-古時稱官廨,轉用為書院、寺院。台灣多用於佛寺齋堂,如新竹淨業院、仁德靜修禪院。 

(13)庵-原指結草為屋,轉用於僧尼奉佛屋舍。如各地的地藏庵,獅頭山有海會庵及萬佛庵。 

(14)館-古時指客舍或宏屋,鹿港的金門館及馬公的銅山館、提標館除了供奉神明,亦兼為會館用。 

(15)巖-凡是以山窟為寺廟者,或位於山崖處據險而築皆可冠以巖。如台北泰山巖、彰化花壇虎山巖。另外尚有冠以山或洞者,如獅頭山靈霞洞、水濂洞。 

以上十五種名稱是台灣慣用者,另有軒、閣、樓、園、社、公厝、寮及福地等,大都並非大陸原廟名,而是在台灣因地制宜,配合寄放屋宇之形態而取的,如媽祖樓,日久也就成為正式的名稱了。 

對各種寺廟建築之規制形式有了輪廓式之了解,那麼與高低神格是否具有一種互相匹配的對應呢?一般而言,歷史悠久且較具重要的寺廟都能符合對應的原則,亦即帝、君、后、王等高級神格的神明都享有「宮」、「殿」、「觀」、「壇」等名稱。而較低神格的多用「祠」。佛教的高級菩薩如釋迦牟佛或觀音多用「井」或「堂」。 

然而,寺廟的名稱並不是最重要的,在台灣的寺廟建築史上,門的數口及殿堂的進數、高度及方位才是關鍵,低級神祇不能逾越,若逾越本身之神格,必須有特殊貢獻或經過追封,否則被認為是不當的。五門廟是最高級的,但近年北港朝天宮左右各增一門,已成為七門人廟了。幾座年代古老且較著名的五門大廟有台南、彰化及台北的孔廟,鹿港龍山寺及天后宮、台北艋舺龍山寺、大龍峒保安宮、台南開元寺、南鯤鯓代天府等。至於三門的寺廟,數量最多,年代較古的具代表性的有台南大天后宮、祀典武廟、嘉義城隍廟、彰化元清觀、威惠宮、節孝祠、關帝廟、台中樂成宮、林祖廟、大甲文昌宮、新竹城隍廟、台北艋舺清水祖師廟及淡水龍山寺、福佑宮等。只有單門的廟,大都是福德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高雄陳沉電腦刺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